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:
今年2月份国内的货币总量同比上升了30万亿。
(资料图片)
但我们的物价却是非常非常稳......
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比只上升了1%,出厂价格甚至还下跌了1.4%。
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。
如果我们兜里有钱,不是应该花起钱来腰杆更硬吗?
但是既然市场多了那么多钱,为什么价格涨不动?
钱都去哪了呢?
视频传送门
3月10日,央行公布了2月份主要的金融数据。
其中广义货币M2就是各种各样的存款,总量是275.52万亿。
比去年2月份的同期增长了30多万亿。
增幅达到了12.9%。
另外的数字也显示,2月份我们的贷款总额上升了1.8万亿。
比去年同期多了5928亿。
涨幅已经接近50%。
社会融资总额更是增加了3.16万亿。
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.95万亿。
增幅超过了160%。
就算去年2月有过年的因素,这样的数据可能有所偏差。
但至少我们在趋势上是非常明确的知道,今年增加的货币数量是绝对不少的。
传统的经济学说了:
流通领域增加的货币数量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,物价就应该上升了。
我们去年的GDP增长多少呢,3%;而货币增长了多少呢,12.9%。
那么物价是否按照相应的比例真的上升了呢?
没有!
统计局3月9日公布的数据是:
2月份中国国内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就是CPI,同比上升了1.0%,环比还下降了0.5%。
如果看产品的出厂价格的话也就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PI,2月份同比下降了1.4%,比去年同期还低了不少。
如果只说过年的因素,很难简单的解释:
为什么我们的流通领域里面增加了30万亿的货币,但价格却如此的稳定?
如果反过来说,货币没有增加这么多,比如我们的货币增速跟GDP差不多3%~5%。
那这个时候市场物价是不是还要下跌一些?
尤其是中国物价这样一个波动状态,它的大背景是什么?
大背景是全球很高的通货膨胀水平。
这样一比较,我们中国的价格稳定就会显得越发珍贵,换个说法说甚至有点奇怪了。
核心的问题就是,那么多钱都去哪了?
从我们自己家里或周边的亲戚朋友间的感受,至少我周围并没有那种突然增加很多消费的情况。
除了消费,像股票、房地产市场,看看这些市场的状态我们就会知道,也不像是有大量资金涌入的情况。
这个时候,如此巨量的货币增加,很有可能只是在银行账户上增加了一些存款数字而已。
好像并没有真的进入实体经济,或者说至少是进入的速度比预期的慢了很多很多......
那我们的M2虽然增加了,但是钱趴在银行账户上并没有显示出来。
那么,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其实并没有我们的货币增速那么大,当然这个时候物价可能就上不去了。
那么为什么这些钱宁可趴在银行账户里面呢?
我们从两个角度分析:
第一个消费者也就是花钱人的角度。
其实我们自己的预期收入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,花钱的意愿并没有增加多少。
第二个生产者角度也就是企业主。
当然他们对未来其实忧虑也还是始终存在的。
就算他们拿到贷款,可能也未必敢于大干快上。
那从生产和消费两个角度来看,钱更慢的进入实体领域我们就不难理解了。
看到这样的数据和分析,我仍然坚持此前我自己的判断:
就是今年货币政策的核心可能不是防范通货膨胀,而是小心不要通货紧缩了。